河南一桩家庭纠纷最近被推到台面:一位有多套拆迁房的姑姑,长期住进了登记在侄女名下的房子,面对要房的侄女竟然说“想让我搬走,就拿钱来”。
事情有个来龙去脉。小王幼年丧父,母亲改嫁,和爷爷奶奶相依为命。2015 年村里拆迁,按照分配她和爷奶分到一套,叔叔另一套,生活好的希望出现了。
可谁想到,后来爷爷和叔叔相继去世,姑姑提出来“照顾老母亲”,一家人就搬进了那套本该是小王和奶奶的房子,从此不肯搬走。
奶奶走后,小王理要求姑姑搬回自家的拆迁房,但遭到拒绝。村里调解后,小王和堂弟各给了姑姑一万元“感谢费”,姑姑口头诺一个月内搬离,却没有兑现。
更令人尴尬的是,姑姑和女儿开始用情感和面子做文章:女儿说母亲是“气话”,同时提出小王要道歉、拥抱、再给钱才能“和解”,把本该是法权益的问题变成道德勒索。
村委会和家族长辈核实后明确,房屋产权清晰在小王名下,姑姑并无法律依据,而且她自家还有一套540平米以上的拆迁房,根本不属于无家可归的情形。
在走法律途径并引发媒体关注后,舆论压力终于让表姐出面,说会劝母亲搬走,但提出条件:希望下架网络上的报道。可见,最终能让当事人收手的,往往是外界的目光和社交压力,而不是内心良知的觉醒。
这件事暴露出两类问题:一是家庭内部对产权边界意识淡薄,缺乏书面约定;二是部分人把“照顾”变成索取的借口,利用亲情的非对称来压迫弱势家庭成员。
给出两点建议:1)遇到类似财产分配,尽早把权利写清、登记在案,别把重要权益只放在口头诺里;2)遇到强占或勒索要及时法律维权,并保存证据,把口头调解变成书面协议或司法文件。
结局可能是房子要回来了,但亲情裂痕难以复原。这件事不是个案,而是提醒每个家庭:尊重产权比互相指责更实际,保护弱势者也需要制度和法治的支持。
#百度带货夏令营#
倍悦网配资-实盘杠杆平台有哪些-股票配资程序-配资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