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汉末年,天下大乱,军阀混战,豪强兼并,全国到处满目疮痍,民不了生,“地广而不得耕,民众而无所食,”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结束战争,实现统一。逐鹿中原群雄中的曹操,审时度势,顺应历史潮流,举起“兴义兵,除暴乱”的旗帜,采取“奉天子以令不臣,修耕植以蓄军资”的策略,来完成平定天下,统一国家的大业。
曹操从起兵参加讨伐董卓联军到迎汉献帝于都许昌,经过十六七年的东讨西伐,南征北战,终于掌握了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的政治主动权。但要削平群雄,统一天下,却“苦军资不足。”所以,在迎汉献帝于都许昌的当年,面对百事待举的形势,他权衡利弊,果断地决定“当急农”,把抓农业生产放在一切事情的首位。还采纳羽林监枣祗屯田的建议,“修耕植以蓄军资”,为战胜对手,准备充足的粮食,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。为此,曹操正式发布了《置屯田令》,屯田令说,“夫定国之术,在于强兵足实,秦人以急农兼天下,孝武以屯田定西城,此先代之良式也。”
为认真贯彻实施《置屯田令》,曹操专门建立了不归地方郡县管辖的独立的屯田组织系统,这个系统,从中央到地方设置了大司马、典农中郎将、典农都尉、屯田司马等官职,层层隶属。他对屯田官职的人选十分重视,在发布《置屯田令》的同时,还任命了他的心腹,堂妹夫、骑都尉任峻为典农中郎将(相当于郡守),全权负责屯田工作。这个任俊就是中牟人。
展开剩余74%任峻走马上任后,全身心的扑到了兴办屯田中,用他的聪明才智制定措施,确定分配方案、考察屯田地域、招募屯民、丈量土地、筹备耕牛土地等。为了保证屯田的顺利开展和成功,屯田的试点工作就从土地辽阔,地势平坦,沃田相连的许下(既许昌至鄢陵一带)开始。屯田采取“军不厌耕”,军屯、民屯并举的方针,组织形式按军事编制分为两种。一是军屯。把兵士以营为单位进行分配,称为“佃兵”。他们住的地方称“xx营”。
二是民屯。把招募来的流民和黄巾军的余部,以屯为单位进行分配,称为“屯田客”。他们住的地方称“xx屯”。这支由“佃兵”、“屯田客”组成的农业生产大军被分别安置在许下地区后,一场平整土地、打井修渠、犁粑播种的生产热潮轰轰烈烈的展开了。至今许昌至鄢陵一带称营叫屯的村庄比比皆是,当年曹操视察屯田时的议事台、望田台遗址犹存,许昌郊外屯田时挖的运粮河、枣祗河、高底河等仍清晰可辨。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屯田的盛况。
由于任峻领导屯田措施得力,方法得当,因而成效显著,在屯田的当年就取得了“得谷百万斛”的巨大收获。曹操对屯田的成功,喜不自胜,立即下令叫任峻凡在他属辖的予州,兖州的郡里“例置田官”,大力推广许下屯田的经验,并吸取开始屯田时由于强制性做法,造成“民不乐,多逃亡”的教训,实行“乐之者乃取,不欲者勿强”的方针。这样一来参加屯田的“百姓大悦”。结果没有几年,“所在积谷,仓廪皆满”,到处都积蓄了大批的粮食,为曹操逐鹿中原、收定河北、北征乌桓、举兵南征、平定关陇、统一北方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。官渡之战,由于任峻将粮草军资,源源不断的运到前方,才使曹操取得了以少胜多,以弱胜强的辉煌战绩。所以,史书称“军国之饶,起于枣祗而成于峻”。
曹操为什么把峻作为兴办屯田的首选之人,全权负责屯田事宜呢?这还得从讨伐董卓篡权乱政说起。
任峻,字伯达,生年不祥,卒于公元204年,河南中牟人。东汉末年,董卓篡权谋乱时,中牟令扬原惊恐无措,弃官欲逃。任峻得知后就劝杨原说,董卓乱天下是不得人心的,只是敢怒而不敢言,您若能倡议讨伐董卓,大家一定起来响应。并劝他行使河南尹的权力,号令关东十余县联合发兵,西进讨董。扬原采纳了他的建议,并命他为主簿撰写文书发往各县。当曹操兵马从陈留到达中牟时,“众不知所从,峻独与同郡张奋议,举郡以归太祖。
峻又别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,愿从太祖。”于是曹操就封任峻为骑都尉,并且把堂妹嫁给任峻为妻,两人结为郎舅之亲,关系更加密切,从而任峻成了曹操的心腹。以后曹操每外出征战,都是由任峻留守大本营并负责军资筹集供应。同时,由于“峻宽厚有度而见事理,每有所阵,太祖多善之。於饥荒之际,收恤朋友孤遗,中外贫宗,周急继之,信义见称。”曹操对任峻的人品也十分器重。就这样,任峻凭才干人品,凭军需供应方面的丰富经验,以及与曹操不同一般的亲密关系,成了屯田事业的开拓者。
当屯田成功,粮食获得丰收后,曹操“以峻功高,乃表封为都亭侯,邑三百户,迁长水校尉”。任峻死时,曹操十分惋惜和悲痛,“流涕者久之”。魏文帝追碌功臣时,又谥曰成侯。
李德昌
发布于:河南省倍悦网配资-实盘杠杆平台有哪些-股票配资程序-配资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