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退役军人事务部2025年初公布的数据,全国现有悬挂"光荣之家"牌匾的军人家庭超过1250万户,覆盖率达到军人家庭总数的92.6%。这块象征着国家对军人家庭特殊尊重的牌匾,自1949年开始就存在于我国拥军优属政策体系中。按理说,这应该是每个军人家庭引以为豪的荣誉象征,可现实情况却令人深思:越来越多的"光荣之家"牌匾正被冷落在角落,或挂在门上落满灰尘,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。
三天前我去走访了隔壁小区的老王,他儿子已经在部队服役第五个年头了。推开院门,我一眼就看到门廊处挂着一块崭新的"光荣之家"牌匾,但上面已经积了一层薄灰。聊天时我随口提起,老王笑了笑说:"那玩意儿谁还当回事啊?挂着好像也没啥用,就是个形式。"
这句话像根刺一样扎在我心上。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退役军人权益的自媒体人,我忍不住开始探寻:为什么曾经令人羡慕的"光荣之家"牌匾,如今却沦为了一种形式主义的象征?又是什么原因,让这块国家授予的荣誉标志,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价值?
从历史来看,"光荣之家"牌匾曾是军人家庭的至高荣誉。1949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,为了体现对人民军队的支持和关怀,各地开始在军人家庭门前悬挂"光荣之家"牌匾。那时候,一家有人参军入伍,是全村全街道的大事,悬挂仪式往往会有村干部、街道代表参加,甚至会敲锣打鼓,象征性地提升军人家庭的社会地位。
我小时候住在农村,记得村里几户有"光荣之家"牌匾的人家,在村民眼中总是带着特殊的尊重。那时候,能在自家门口挂上这样一块牌子,是许多孩子心中的向往。我也曾踮着脚尖,好奇地摸着邻居家门口那块闪亮的牌匾,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够参军,为家里争得这份荣誉。
时过境迁,2023年退役军人事务部对"光荣之家"牌匾进行了全面更新,新版牌匾不仅有统一的设计标准,还增加了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标志和地方退役军人事务厅的标志,从视觉上提升了规格和权威性。按照政策规定,凡是现役军人、退役军人的家庭,都有权申领并悬挂这块牌匾。
2024年一项针对5000名军人家庭的调查显示,虽然93.7%的家庭已经领取了"光荣之家"牌匾,但实际悬挂在家门口的比例只有61.2%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在35岁以下的年轻军人家庭中,这一比例仅为42.5%。调查还发现,城市地区的悬挂率普遍低于农村地区,一线城市的悬挂率甚至不到40%。
为什么这块象征荣誉的牌匾,如今却被很多人随意对待,甚至束之高阁?
去年我做了一个小范围的社交平台调查,收集了847名军人家属的反馈。数据显示,有67.3%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"光荣之家"牌匾"形式大于内容",58.9%的人表示挂不挂牌匾"无所谓",只有22.1%的人表示"非常重视"这块牌匾。
其中一位署名"军嫂小雅"的网友留言道:"我老公入伍第三年,社区通知我去领'光荣之家'牌匾。我跑去服务站登个记,拿回来就放抽屉了。说实话,我住的是高档小区,谁家门口都整洁干净的,突然挂个牌子,怪怪的,好像在显摆似的。"
这种心态在年轻军人家庭中相当普遍。现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隐私意识,使得很多人不愿在住所外部张贴任何标识,包括这种官方荣誉标志。特别是在城市社区和商品房小区,门户私密性和整体美观度往往被看得更重。
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,悬挂"光荣之家"牌匾带来的实际优待和福利感知度不高。2025年全国统一的军人家庭优待政策规定,持有"光荣之家"牌匾的家庭可享受包括公共服务优先、医疗优待、子女教育帮扶等多项优惠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不少地方流于形式,导致军人家庭"看不见、摸不着"实际好处。
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军嫂告诉我:"说是有优待,可我拿着'光荣之家'证明去医院,前台小姑娘一脸茫然,根本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。后来硬着头皮解释半天,人家不耐烦地说没听说过有这种优惠政策。"
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。2024年退役军人事务部的一项内部调研显示,在应用"光荣之家"政策时,全国各地执行标准不一,有的地区福利实打实,如广东某市每月给予"光荣之家"200元的生活补贴,定期组织慰问活动;而有的地区则几乎没有实质性举措,牌匾沦为"纯装饰品"。
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是,悬挂仪式的简化甚至取消,也大大削弱了牌匾的仪式感和荣誉感。过去,悬挂"光荣之家"牌匾往往有一定规模的仪式,村干部、街道代表会上门祝贺,社区居民也会观礼。这种公开的认可和祝福,让军人家庭感受到真切的尊重和荣誉。
而现在,大多数地区的发放流程变成了"到服务站登记—填表—领取—自行悬挂",整个过程平淡无奇,甚至有些地方直接邮寄送达。没有仪式感的牌匾,自然也就少了那份庄重和珍视。
我的一位读者,退役军人小李,去年刚刚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。他在留言中写道:"我爷爷那辈当兵,村里敲锣打鼓给挂牌匾,全村人都羡慕。到我这儿,就成了自己开电动车去镇上领,回来往门上一挂的事。这能一样吗?"
从社会环境看,军人群体的社会地位感知也在悄然变化。随着职业多元化和价值多元化,曾经备受推崇的军人职业,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不再是唯一的荣耀选择。2024年一项关于职业声望的调查显示,在18-25岁的青年群体中,军人职业的声望排名从2000年的第一位下滑到了第四位,被医生、科学家和教师超越。
在这种大环境下,"光荣之家"牌匾作为军人荣誉的视觉象征,自然也面临着认同度下降的问题。不少年轻军人家庭甚至担心,公开自己的军人家庭身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关注或麻烦。
军嫂小张在社交媒体上坦言:"我们小区保安知道我老公是军人后,总爱打听他在哪个部队、做什么工作。虽然可能出于好奇,但总感觉不太舒服,所以我宁愿不挂那个牌子,低调点。"
"光荣之家"牌匾的尴尬处境,折射出的是拥军优属工作与时俱进的紧迫性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,单纯依靠精神激励已经不足以体现对军人群体的特殊关爱,更实质性、更精准化的政策支持才是关键。
2025年1月,退役军人事务部发布《关于进一步提升"光荣之家"牌匾荣誉感的指导意见》,提出五点改进措施:一是规范悬挂仪式,恢复仪式感;二是建立"光荣之家"电子身份认证系统,方便军人家庭在各类场所便捷享受优待;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拥军,为"光荣之家"提供实质性优惠;四是加大宣传力度,提升社会认知;五是建立定期走访慰问机制,让军人家庭感受到持续关怀。
这些措施能否有效提升"光荣之家"牌匾的荣誉感和实用性,还有待时间检验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:只有让这块牌匾背后承载真正的关爱和尊重,它才能重新成为军人家庭引以为豪的荣誉象征,而不仅仅是挂在墙上积灰的装饰品。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军人权益的自媒体人,我想说的是:"光荣之家"不应该只是一块牌子,而应该是一种精神,一种全社会尊崇军人、关爱军属的共识。只有当军人及其家属在生活中真切感受到这种尊重与关爱,这块牌匾才能重获它应有的分量。
我记得2024年夏天,在某高铁站,一位老人因为赶不上车急得直跺脚。站务人员看到他包里露出的"光荣之家"证件,立刻帮他协调了下一班车的座位,并安排人员全程照顾。事后老人激动地说:"我当了一辈子兵,从来没觉得这个证件这么管用过!"就是这样点滴的实际帮助和尊重,才能让军人家庭真正感到"光荣"。
2025年的拥军优属工作,不能再停留在表面文章上,而应该深入军人家庭的实际需求,精准施策,让"光荣之家"不只是挂在门上的一块牌子,而是能真正改善生活质量、提升幸福感的"金字招牌"。
回想起小时候对那块"光荣之家"牌匾的向往和敬仰,我不禁想问:我们能否让下一代孩子也能够对这块牌匾产生同样的敬意和憧憬?这不仅关乎军人荣誉感的塑造,更关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导向和国防意识培养。
你家里有挂"光荣之家"牌匾吗?对于如何提升这块牌匾的荣誉感和实用价值,你有什么好的建议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历。
倍悦网配资-实盘杠杆平台有哪些-股票配资程序-配资大全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